「Cult片」之所以迷人,正在於它超脫了「好與壞」的二元框架,證明了電影的魔力,不在於被多少人接受,而在於是否能在少數人的心中點燃狂熱的火焰。導演梁仲文出生於1986年,2011年於理工大學數碼媒體系畢業,同年以其畢業作《關公大戰外星人》參加鮮浪潮國際短片節,獲本地競賽學生組最佳創意獎。於2017年拍攝網絡大電影《香港大師》,直到近年開設YouTube頻道《9寨Cult》,一直是香港電影文化的「另類守望者」。他愛舊片,也愛談港產片的現況。他笑言自己專講「無人問津的爛片」,卻也認為這些作品正承載著屬於香港的獨特風味。這次,他與我們談起懷舊濾鏡、觀眾心理,以及Cult片的真正精神。
懷舊濾鏡下的港產片黃金時代
梁仲文的頻道因介紹《決戰葡京之巔》一片一炮而紅,及後更翻拍《真‧決戰葡京之巔》,現參與《小朋友齊打交》真人版及《觸電》的視覺效果。「你有沒有試過這樣想?看現在的港產片時,心裡突然浮現一句:『如果這角色由張國榮演,會不會好看很多?』」梁仲文笑說。在他眼中,90年代是香港電影最難以複製的黃金時代:「那時候最頂尖的導演、演員都在。即使一套不算出色的片子,也可能有劉德華或梅艷芳參演。今天再難找回那種班底,那種氣場。」這種「如果當年」的想像,不單來自專業影評人,也出現在普通觀眾心裡。梁仲文認為,懷舊不只是美化過去,而是今天的電影真的很難達到那時候的能量和魅力。
從戲院到串流——觀影習慣的變奏
談到舊香港電影如何重回觀眾的眼前,梁仲文忽發奇想:「如果有彈幕就好!老實說,在有彈幕的網上平台看港產片真的過癮很多。你一邊看,一邊看到大家即時吐槽、笑點,這種互動是戲院提供不到的體驗。」他甚至幻想過,若有一個專屬港產片的串流平台,便宜收費、定時放映、附帶即時彈幕,或許能重燃觀眾熱情:「港產片很多時候是看一種『距離感』,那種又親切又帶點獵奇的味道。觀眾有興趣看明星如何顛覆形象,也有興趣一起吐槽,這和西片追求英雄故事完全不同。」
1976年台灣電影《關公大戰外星人》
梁仲文執導的短片《關公大戰外星人》
「Cult片」不是爛,而是懂的人自會懂
作為YouTube頻道《9寨Cult》主持,梁仲文經常被觀眾要求介紹Cult片,他的選片準則是什麼?「我頻道選的片很多是爛到好笑的,但其實真正的Cult片不一定爛。」他用「榴槤」來形容Cult片的魅力:「第一次吃的人會覺得臭,但懂得欣賞的人覺得它獨特。Cult片也是一樣,它不是拍給大眾的,而是小眾中有狂熱信徒。」他更強調,真正的Cult片往往是「意外之作」:「沒有人會一開始就說『我要拍一套Cult片』。例如本地的『Sam哥』系列動作片,我都會介紹,但Sam哥其實是真心想拍正經戲,但結果卻意外成為另類經典,這就是Cult精神。或者可以這樣說,真Cult係自然生成,假Cult就係人為設計。」
梁仲文2017年拍攝網絡大電影《香港大師》
梁仲文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港產片:它或許不再是票房神話,但仍是香港文化獨特的存在。他對Cult片的熱愛,對舊時代的敬意,與對未來平台的想像,彷彿都在提醒我們電影從來不只是一門生意,而是一群人共同的情感投射。「很多香港人鬧《明日戰記》,但老實說,我覺得好睇。」梁仲文坦言,也許是他長年看特攝片的關係,已經習慣所謂「膠對白」。對他來說,這部作品展現了不少值得欣賞的地方,只是觀眾未必願意給予耐心。談到入門級Cult片,他首推《力王》:「本身就具備觀賞性,只是題材過於極端而變得小眾,觀賞門檻低,又極端到令人印象深刻。」
《力王》劇照
特攝片的啟發:用最少資源做最大想像
梁仲文早在7年前開拍了一套特攝作品《神骸軀形》,採用後末日設定,機械生命體之間廝殺,打得拳拳到肉,雖然是短片形式推出,卻令不少影迷期待萬分,不得不驚歎原來香港都有如此精品。他指出僅有少量製作人員參與,只能在日常工作中抽空製作,問及如此辛苦的原因:「純粹是應承了要做,而且演員都是義務性質,更加不能令團隊失望。」接著談起他對特攝片的熱愛:「當你用有限的資源拍出無限的想像,這就是特攝的力量。荷里活製作完善,學習不來,但特攝片的魔力是,你會覺得自己都拍到。」他從特攝片學到的不只是技術,更是如何用創意補足資源的不足。「如何用剪接令角色跳得好高、打得好大力?如何靠觀眾想像去填補畫面未呈現的細節?這些都是特攝真正的魅力。」另外他提到最敬佩的導演之一,是將特攝黑暗化並成功打入主流的庵野秀明。「小時候看超人,我只覺得是打怪獸;大個再看,則會思考其實超人是否真的是好人?毀滅了一艘載滿巴魯坦星人的母艦,幾億人就這樣死了。」這種「想太多」曾讓他懷疑自己是否孤僻,但庵野秀明證明了這樣的思考可以化為成功的作品:「原來有人證明我的想法是正常的,而且做到給全世界看,這件事很鼓舞我。」
《神骸軀形》
「潮流永遠有循環,有些東西看似兒戲,但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觀眾願意停下來觀看。」梁仲文在訪談中分享他對港產科幻與特攝的觀察,從70年代的鐵甲萬能俠,到90年代的攻殼機動隊,由小朋友看的機械人到寫實、極致的動畫,「即使當時尚未盛行網路,創作者已經設想了人腦與電腦的連接,甚至能被駭客入侵,這種遠見至今仍令人驚嘆。」每個世代的作品都有其極致與限制,而這些限制正是創意的溫床。對梁仲文來說,拍電影不只是再現,而是如何將記憶、想像與現實交織出新的視覺語言。「隨著世代變遷,『反撲歸真』或成為趨勢,低成本、兒戲感的作品可以再次被重新審視。」
《觸電》劇照
懷舊不是復刻,而是「Raw味」
梁仲文解釋,有時懷舊的魅力在於不確定性,而非刻意復刻。「《決戰葡京之巔》片中有一幕兩個人胡說八道十多分鐘,好看就在那種不確定性裡。」他認為,港產片以前之所以有味道,是因為它保留了某種「留白」和即興感,而非精密計算的劇情。「我現在做的東西,也想保留這種Raw味,不是為了復刻舊作,而是找回創作的自由。」
《決戰葡京之巔》(2000)
梁仲文最後透露《小朋友齊打交》真人版製作,如何將童年回憶中的2D角色轉化為3D真人演繹。「《小朋友齊打交》本身是Q版角色,我們要把它轉成立體世界。」雖然會受到導演分鏡與現場氣氛的限制,但創作風格本身就帶有動漫與遊戲的味道,無需刻意加入懷舊元素。「我們要找到一個平衡,既保留回憶的感覺,又能呈現寫實的立體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