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 Watch 明錶

台灣工藝十五強 生活裡的好東西

探討工藝精神與生活方式之間的關係,已成為全球的顯學,台灣的工藝之父,顏水龍先生在〈臺灣工藝產業之必要性〉一文中曾提到:「工藝產業不只是生產傳統的樣式和製品,而是要徹底改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生產生活的工藝品。」

《職人魂‧創新路》一書承襲顏先生的理念,以發掘臺灣在地工藝品牌傳承的故事與現代工藝價值,採訪記錄了十五個懷抱熱血初心的跨世代職人家族,如何正面迎擊時代挑戰,為傳統工藝找出進化之道的過程。帶領讀者一窺工藝產業的轉變與環境的關係,是體會臺灣文化與生活美學的有趣讀本。

六個面向,看臺灣工藝創生十五帖

工藝文化源自於族群與地方特有的生活方式,因此每個時代的工藝作品,都可視為一地歷史、藝術及文化特色的表徵。在十五個案例裡,「永興家具」、「春池玻璃」已達到企業化規模,員工總數百人以上;其中「永興家具」擁有博物館、文創商品、木工學堂、刊物出版等八大版圖,跨足兩岸市場。

 

    

探究其因,乃在於第一代奠定下事業的基礎,並保有技術純熟、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成為地方產業(臺南家具、新竹玻璃)的領頭羊;再則新一代為行銷、管理人才,懂得整合資源,開創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產品。其餘則屬中型規模或工作室模式經營。但不論產業規模大小,在工藝領域內都可看出職人頂真執著的精神,固守在崗位上持續耕耘努力,以呈現最完美的作品。

 

對工藝的認識、美的欣賞,要從教育做起。「永興家具」所開設的「魯班學堂」,已深耕十年,基於老頭家對木質家具的要求、強調傳統榫卯手工技術的重要性,在紮實的職能訓練下已培育出許多木工人才;並且開辦「泰欽獎學金」,一方面紀念創始人葉泰欽,一方面也希望藉此鼓勵對木工有熱忱的年輕人。

埔里是臺灣手工造紙的故鄉,「廣興紙寮」在走過半世紀後的今天,不僅是當地現存屈指可數的手工造紙廠,更是臺灣第一家兼及文化保存的觀光紙工廠。並以在地性農產品作為產品發展的優勢,以其精湛的手工造紙技藝,結合廢棄不用的茭白筍殼、葉,創研出別具地方特色的「茭白筍紙」,深受書畫家所喜愛,還兼具生態及環保概念,具有全臺灣、全世界僅有的獨特性。

  

「卓也藍染」便是成功的一例。其花了十幾年時間將整個採藍、浸泡、打藍、製靛、收藍靛過程改成電動化,加上連續藍染機的研發成功,不僅將布染得快、漂亮,品質又穩定,更難能可貴的是,產業化的過程並未減低手工染纈的藝術性。

由於現代生活型態的轉變,傳統工藝的使用情境已與昔日大不相同,因此在產品設計上,更強調實用及美觀,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這一點,在新一代的接班人身上特別明顯。

例如「安達窯」於二○一四年所推出的《沖茗》青瓷濾茶器,吸引全球客人喜愛。其研發動機來自對食安問題的關心以及符合自泡茶飲的潮流,一般市面所見辦公室用的沖茶器多為不銹鋼或不耐高溫的橡膠、塑膠材質,且造形也較為傳統呆板,安達窯克服技術問題,設計出洋蔥發芽造形的青瓷沖茶器,讓品好茶也可以是很輕鬆簡單的享受。

就大部分的工藝店家而言,工藝師就是產品設計師,然市場接受度與否、商品是否銷售成功,則往往不是設計師所關注的焦點。但找對了團隊合作,也許能共創亮眼的成績,如「谷同金」與「頑石文創」的跨界合作即是一例。雙方共同為二○一三年的「文創跨界創新亮點計畫」規劃出三大系列作品,將鋼材冷冽的質感蛻變成一件件具有個性、自然、生態、時尚、實用等不同旨趣的作品,這樣的跨界合作,不僅讓「谷同金」跳脫了傳產的框架,也重新找到臺灣產業再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