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Watch HK

【明錶特級猛片 The Matrix 系列】A – Z!26 個重點解讀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系列(下)

緊接上回⋯⋯在大家去看《The Matrix Resurrections》(港譯:廿二世紀殺人網絡4:復活次元)之前,又沒有時間回看《The Matrix》三部曲,我們為你準備了《The Matrix》懶人包,以 A Z 組合了 26 個重點,解構 The Matrix》系列背後的哲學思想,對了解新一集《The Matrix》有極大幫助…

睇返上集【A – Z26 個重點解讀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系列(上)】:https://bit.ly/30QO2Cr

N for Neuromancer
小說《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努科小說,由William Gibson80年代發佈,還有兩部後續作品《Count Zero》及《Mona Lisa Overdrive》。故事講述一群「電腦牛仔」如何使自己與電腦網路相互連通、並放棄軀體進入Cyberspace去進行奇妙的探險。從構思到風格都非常奇特的作品,影響不少現今科幻電影。

O for Oracle
在希臘中部靠近帕拿蘇斯山的德爾斐城,阿波羅神殿的我門外寫上女先知德爾斐(Delphic Sibyl)的箴言「認識你自己」。在影片中,同樣有一位先知(Oracle)登場,而且家門口也刻著同樣的標記(只不過是拉丁文)。

P for Philip K. Dick
創作過《Blade Runner》、《Minority Report》、《Total Recall》等幻科電影的原著小說的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是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作家。其作品一直探討人的定義和真假二元對立的問題,他擅長將科幻與神秘主義、純科學和通俗戲劇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獨特氛圍。在簡約寫作風格和基本科幻手法之下,呈現出一個更有深度的未來世界,更不時會引發哲學式的思考和不時湧現的驚人觀點。

Q for Quine
美國哲學家、邏輯家奎因(Quine),是「邏輯實用主義」或「實用主義分析哲學」的重要代表。在他的理論中,任何科學理論都是對「存在是甚麼?」(What is there?)的一種表述。而他又對「排中律」有此解釋:「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個是真的,不能對同一對象既不肯定,又不否定。」這就是說,面對相互矛盾的思想,排中律是沒有似是而非的中間位,必須一真一假,不能都不真不假。這二元化的真相尋找也是電影的基本中心思想。

R for Real
延續上回,這三部曲的核心問題就正正是Quine的本質論質問:存在是甚麼?真實,道底是存在主義聲稱的客觀體驗,還是僅僅是我們與外界互動產生的感官反應?戲中Morpheus也提出過:「甚麼才是真?你怎麼定義真?如果你說的是氣味、視覺、那麼所謂的真不過是一連串大腦翻譯的電脈衝。」

S for Socrates
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是柏拉圖哲學路線的創造者。他聽到眾神說他是人間最聰明的人,可是他感到自己並不聰明,於是就到處找有知識的人談話,想推翻此神諭。結果他發現這些所謂有知識的人並沒有知識,又進而發現他自己的聰明,是因為他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戲中Morpheus也扮演了一位精神導師,把有能力的Neo從無知中喚醒。

T for Trinity
戲中女主角的名字,如你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那即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位合一。 以「三」記錄的最神聖的思想,莫過於三位一體。有其他宗教都有三位一體說,佛教有所謂三寶:佛、法、僧。道教有所謂玄、元、始三氣,和由原始天尊化身而成的三清。儒家雖不是真正的宗教,但在談到宇宙原始的時候,也認為「太極元氣」,是「函三為一」的。

U for Utopia
名字由托馬斯·摩爾(Sir 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一書中所寫的完全理想的共和國「烏托邦」而來。意指理想完美的境界,特別是用於表示法律、政府及社會情況。這個詞用來描述一種被稱為「意向社群」的理想社會和文學虛構的社會。這個概念也引申出了其他的概念,最突出的概念就是反烏托邦,即一種不得人心、令人恐懼的極權政府或社會,是如《The Matrix》等cyberpunk作品中最常見的處境。

V for Virtual Reality
我們又把議題拉回去所謂真實的討論。哲學家Hilary Whitehall Putnam在《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書中,提出了「桶中大腦」的大膽假設。這跟電影中的劇情有莫大關係。假設一個科學家將一個大腦從人體取出,放入一個裝有營養液的桶中來維持生理活動,並以超級電腦通過神經末梢向大腦傳遞和原來一樣的各種神經電訊號,則大腦所體驗到的世界,其實是電腦製造的一種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究竟此大腦能否意識到自己生活在虛擬實境之中?

W for Wakening
蘇醒在影片中有著特殊的寓意,意味著重生、真理、昇華,自我意識的覺醒(wakening),甚至力量的爆發。身處的世界就是一場夢,要沉溺其中,抑或掙脫泥沼,其背後是試圖打破一切意識形態的追求,也是一種拒絕接受「不完美世界」的悲壯努力。 睡眠和甦醒的意像在片中處處可見,也在音樂中體現,如第一集中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的插曲《Wake Up》,以及第二集中P.O.D的插曲《Sleeping Awake》。

X for Xenophobia
解作排外主義。戲中Agent Smith的名句:「人類搬到一個地方,繁殖,再繁殖,直到所有的自然資源都被耗盡。於是,生存的唯一方法就是擴散到另一個地方。這個星球倒是有另外一種生命體遵循同樣的模式,那就是病毒。人類是一種疾病,是地球的癌症和瘟疫。而我們,則是療方。」刺諷的是,最後Agent Smith對付反抗軍的「療方」,就是採取排外主義,把Matrix內的所有程式同化,就像病毒一樣。

Y for Yagyu
三部曲中有不少豐有東方色彩的的動作場面,有功夫也有耍關刀,亦有源自日本的劍道。日本劍道以柳生(Yagyu)新陰流最著名。這由劍聖上泉信綱所創,後傳給柳生宗嚴(石舟齋)而發揚光大,石舟齋後人柳生宗矩是幕府德川將軍家的劍術教練。

Z for Zen
佛學禪宗(Zen)博大精深,其提倡信性本淨,佛性本有,見性成佛,還有佛教十一義主張的無造物主、無我、無常,因果等要義,都幾乎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對應。

Text:Anson 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