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Watch HK

錶壇雙城記 Bvlgari Octo Finissimo

繼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後,瑞士傳統製錶業再度步入寒冬歲月。買錶也許可以仍買的不亦樂乎,但賣錶的卻叫苦連天。而且供求如唇齒相依,選擇越來越少,生意越來越難做的話,損失的除了賣家,買家亦不見得最終可以受惠。而這一切都可歸咎於互聯網的急速發展。

 

傳媒未必是首當其衝,但身處其中,始終感受較深。
有人說紙媒已死,有人堅持傳統紙媒仍有生存空間。毋須爭拗,今天不做online的,縱生存亦只能barely survive,更遑論發展。品牌投放逾一半宣傳資源到網上平台,留給傳統紙媒的所餘無幾,幾乎可以說冷飯殘羹,餵不飽,續命而已。世道若此,可怨得誰。惟網上報導,大部份都只能蜻蜓點水,不夠深入。可今天大家就是不要長篇大論,八歲至八十歲,誰不拿著一台手機,愛不釋手。傾向網上平台,如此做法,其弊有三。第一,什麼也要快,資訊要快之餘,看都要看得快。不讀字,看畫面,兩分鐘已經是極限,頭十秒就要吸睛。於是大家只求gimmick,求noise,大品牌有知名度可較易引人注意,然後外表比內涵重要百倍。一切變成潮流,快來快去,如潮汐更替。到做傳媒的也迫於無奈,順應潮流,只爭朝夕,要快要新要吸眼球,大家都拍兩分鐘的短片,能有多少差異?有,有明星有美女,當然更受歡迎。若只看成果,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別道貌岸然。於是大家都做同一樣的東西,此其一弊。
第二,因為digital就是mass,大家都只著眼數據,click rate一目了然。不夠mass的,注定在此洪流下,不是被淹沒,就只能隨波逐流。mass不一定俗,曲高亦並非大晒,甚至可能有人說,根本沒有高低之分,沒分好壞,高低好壞就是受歡迎與否。不分高低,不辨好壞,其弊之二也。第三,只求click rate,只求engagement,大家都依樣葫蘆,大家都不分好壞,然後最多人看的短片,就是有明星就是有美女。到最後大家都忘記了,又或者根本不曾在意,the product itself。不錯,廣告其中一個目標就是這樣,讓你看不到真實,製造假象。但傳媒不是要大家看清真相嗎?你在所有數碼平台上看到的,固然有好多真實,可鏡中花水中月的也不會少,此第三弊也。能否絕處逢生?短期內沒可能。書報攤也買少見少,未來只有網上平台。將來網上媒體會否改變?一定會,但如何改變?我完全一點頭緒也沒有。

 

只辦小型活動

 

傳媒墮落,品牌也不能獨善其身。依賴網上平台宣傳,跟已往的做法大相逕庭,他們也在適應,也六神無主。以前做驚天地泣鬼神的大型活動,做global event,做regional event,budget大,一晚就花過千萬。今天與其做一個大型活動,倒不如化一為十,做十個甚至幾十個小型活動。做一個活動,出一個post。做十個活動,就有十個post。以前寫新聞稿,今天沒人讀,沒人post,沒有空間post,post了也沒人讀。照片也不用發給傳媒,叫人自己來拍。也不用叫專業攝影師來操刀,一人一台手機,已拍得天花亂墜。品牌理念?產品特點?背後技術?nobody cares,我們都只是讀tagline,看相片而已,why bother?
甚至到要為marketing構思campaign,也跟過去做法完全不一樣。以前要扭盡六壬,不成功便成仁。今天,只求多,量度成功的尺跟以前不一樣。要think out of the box,什麼也可以試,於是什麼也試一下。It doesn’t work?不要緊,再做。沒有人會預測得到哪一款手遊會成功,只消不停推出新遊戲就好。做手遊的,做網劇的,做法都一樣,就是排山倒海,多到你無法拒絕,總有一款遊戲適合你,總有一套劇集你會看。只消你喜歡手遊愛看劇集,便不能不subscribe我們的網站,這就行了。這種只消多就成功了一半的做事模式,不但影響了宣傳策略,影響了大部份依賴網絡來生存的行業,甚至影響了這一代人。又或者可能是倒過來,新一代的人就是try,沒分好壞對錯。

 

由批發到零售

 

大品牌才有能力投放大量資源到網上平台,然後下一步就部署如何做e-commerce。就算不染指網上銷售,也要開自己的專門店。以前開boutique,原因不外乎兩個。一來可以用作宣傳。與其花錢租一塊戶外廣告板,倒不如開專門店,又可以賣廣告,還可以做生意,何樂而不為。二來,又設廠又造錶又賣廣告又請代言人,來到最後一步賣錶那一刻,卻未能貫徹品牌形象,豈不功虧一簣?擁有自己的專門店,就能確保好好把關這最後一步。並非為了肥水不流別人田,純粹只為可以follow整個由生產到銷售的過程,做到一絲不苟。好了,這些都只是以前的事。今天就只需一個理由就足夠,就是為拿到客人的資料,可以建立自己的database。了解人客所需固然能有助開發將來的產品;不過更重要是,客戶的資料就是錢,網上的資料就是寶。
既然品牌都準備開發網上商店,又開自己的實體專門店,都開始減少批發生意,自己包辦零售業務,這自然影響傳統multi-brand的零售商。有關零售商的前景,還有不少可以值得討論的地方,留待日後再談。今次集中在互聯網對整個鐘錶業的影響。既然品牌都打算自己銷售,僧多粥少,傳統零售商固然要更加把勁,要出盡方法去招呼熟客。於是又whatsApp又WeChat又IG又VIP活動,結果造就了一班真正的KOL出來。

 

真正KOL

 

我最想說的,其實就是這班KOL。其他行業的KOL如何洞悉行情,我不知道。但今天鐘錶界的KOL絕對是一呼百應。他們就比品牌,比錶行,比傳媒都更了解市場走勢。因為他們不但可以瀏覽排山倒海的網上報導,他們還會不停收到零售商和品牌,甚至水貨商和二手錶店的資訊。而且不只限於香港,而是收到外國錶行和水貨商的資訊,因為他們都到外國買錶,也是外國商店的VIP。不停收msg,無間斷地接收到四方八面湧來的訊息。
好了,他們是真正的KOL,真正掌握市場脈博。而最重要的資訊是什麼?就是價錢。知道哪一枚錶個個都爭著要,知道哪款乏人問津,折完又折,折完又折。也許以前可以獨斷獨行,也許以前可以隨心所欲,但今天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隨著無時無刻都掌握住市況,你沒可能視而不見,無可能視若無睹,無法置若罔聞,你都會留意價錢。
因為互聯網的普及,因為資訊科技的發達,數碼平台上都只能蜻蜓點水式報導,全都報導著同一樣的事情,用同一個角度去展示,然後品牌又只能花枝招展地不停舉辦活動,以為藉此可以潛移默化,接著網絡上又傳來大量資訊,可無法扭轉的是,這些流傳的資訊又多以價錢為主。在網絡上,就是mass,就是brief,就是只看明星美女,就是只管風花雪月,就是只著重價錢。結果,相對而言,沒多少人理會好壞,沒多少人著重高低。無人不識,又升值,還不一枝獨秀?

 

好時代壞時代

 

過去幾年不少品牌都推出超薄作品,可今天超薄腕錶的寶座就落在Bvlgari手上。先有超薄的BVL 128手上鍊機芯,接著竟然有比手上鍊機芯更薄的手動陀飛輪機芯BVL 268(BVL 128是2.23毫米厚,BVL 268只厚1.95毫米)。除了最薄的陀飛輪,還有最薄的三問(BVL 362只厚3.12毫米)。到今天竟然又再一次破紀錄,造出當今最薄的自動機芯,BVL 138機芯的厚度只有2.23毫米,跟手上鍊的BVL 128同一個厚度。而Octo Finissimo Tourbillon Skeleton和鏤空陀飛輪腕錶與Octo Finissimo Automatic自動腕錶,更於去年的日內瓦鐘錶大賞(Grand Prix d’Horlogerie de Genève)同獲殊榮。Octo Finissimo儼然已經成為了Bvlgari最iconic的款式;這個意大利名字亦成為了不但「超薄」,甚至是「最薄」的代名詞。
Octo Finissimo系列不單要挑戰最薄的極致,呈現出Bvlgari精益求精的態度,每個新設計都建基於一種重新思考、重新設計與重塑體積的能力,他們更有能力將機械工藝與大膽時尚的概念合而為一,令到Octo Finissimo系列呈現的面相不只是最薄的機械錶,還有一種別具個性的型格。看看今年新出的Octo Finissimo Minute Repeater Carbon碳纖維三問錶,過往哪有像這樣型格的三問款式?那種建基於傳統機械工藝又令人眼前一亮的時尚風采是前所未見的。Octo Finissimo Automatic Sandblasted噴砂自動腕錶是另一種minimal掛帥的時尚,過往鏈帶款式的重量很多時令人卻步,鏈帶的造工也會影響佩戴的舒適感,這個Sandblasted自動款式就是一個型格、輕巧、舒適的代表。即使不是錶迷,也沒有刻意追求超薄款式,遇上Octo Finissimo也會被它整個觸感、打磨、重量、厚度所震撼,買Bvlgari的腕錶已成為一種體驗,體驗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超凡質感。
朋友問我,約十萬的預算,買什麼?今天可能十個有七個都嚷著,不是只得一個選擇嗎?你問我?我都只得一個選擇。約十萬,就可以買到Bvlgari的Octo Finissimo自動皮帶款式。識買的,一定買這個。十萬以下而有當今之最,可以買到當今最薄的自動款式之一,這不是必然之選嗎?但偏偏今天就是錶壇最好的時代,亦是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因為竟然可以不消十萬就買到此等傑作。最壞的時代,是因為仍然有很多人不以為然,仍然只著眼別人的認同,仍然只追求熱門的款式。